教育部即將啟動新一輪高校審核評估。上輪評估因“造假”“擾民”“形式主義”等問題而頻受指摘,被認為“無益於高校品質提升,反而成了沉重的‘負擔’”
Managed UTM
從2014年開始,全國諸多高校又將迎來新一輪“大考”——審核評估。
近日,教育部下發《關於開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的通知》,決定從2014年至2018年開展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這也是自2008年第一輪本科教學評估結束後,由教育部門主導的又一次大規模高校品質監測。
消息一經發佈就引起熱議。在上輪“考試”中,高校評估儘管被教育主管部門寄予厚望,卻因“造假”“擾民”“形式主義”等問題而頻受指摘,被認為“無益於高校品質提升,反而成了沉重的‘負擔’”。
該如何看待即將到來的審核
皇室纖形評估?它能否規避以往的問題?它又該如何真正助推高等教育品質提升?本報記者第一時間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高校學生事務研究中心主任李奇。
“審核評估”體現了“問責”本意
記者:與上一輪飽受爭議的本科教學評估相比,此次評估有何不同?
李奇:由教育行政部門“評優”是我國高校辦學同質化的一大誘因。作為外部評估,高校本科教學評估的功能應是問責,而不是評優;評優和提高品質是高校內部 評估的功能。過去20多年我國本科教學評估的起伏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此方面沒有達成共識,而審核評估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這樣的共識。
在此 觀點基礎上,我認為審核評估至少在理念方面有了較大的突破:審核評估體現了高校的辦學自主權與政府的問責權相平衡的原則,體現了外部評估側重問責功能的原 則,體現了高校必須明確細化品質保障和品質改進目標的
皇室纖形原則,體現了高等教育發展多樣化的原則,體現了評估結果必須以事實為基礎的原則,這些都是審核評估有 別於以往評估的地方,也是“審核評估”提法背後的目的。
記者:您認為此次高校評估改革意圖是什麼?給高校辦學釋放出什麼導向?
李 奇:國際化、全球化以及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型是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時代背景,在此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還缺乏強大的創新力。審核評估有利於 強化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有利於鼓勵自下而上的全員參與,有利於推進學習型組織的建設,上述特點都是目前環境中的短板,解決這些問題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
“審核評估”將是“艱難的漸進建設過程”
記者:“分類評估”一直被廣為期許。此次方案也提出將“注重學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尊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和自身特色”。
PR